“买水沐尸”是什么意思?
先解释“买水”这个词。
宋朝周去非《岭外代答·卷六·食用门·买水沽水》:“钦人始死,孝子披发、顶竹笠、携瓶瓮、持纸钱,往水滨号恸。掷钱于水而汲归浴尸,谓之‘买水’”。
送葬的队伍
这段话的意思是,(广西)钦州人刚死了,孝子要披发、顶竹笠,带着瓶或瓮,拿着纸钱,到水岸边大哭,还要扔钱到水里,再打水带回家给死去的亲人洗身体,这就叫“买水”。
同样是宋朝的范成大在《桂海虞衡志》里也有记载:羁縻州(相当于现在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域)洞人,亲始死,披发并持瓶瓮,恸哭水滨,掷铜钱纸币于水,汲归浴尸,谓之买水,否则,邻里以为不孝。
这段话的意思跟上面的差不多,就不翻译了。
有人解释,“买水”即是把“阳水”变成“阴水”的一个转换仪式。“买水”用的钱主要是“阴钱”和铜钱,铜钱是阳间的引子,“纸钱”则通行于阴间。“买水”为死者沐浴的目的主要是,“用水洗去死者生前的罪恶,消除死者在生前所犯下的罪孽”,让死者干干净净地到达阴间,被祖先收容。
白幡飘,孝心在
何处有“买水”?
那么,哪里有“买水”的习俗呢?
先说岭南尤其是广东这边的。
客家地区确有此习俗。
“买水”
比如,惠州也有这种习俗。在“南方网”,笔者就找到了《带着惠州人记忆的老船厂“变身”民俗文化博物馆》的报道,里面提到:
这一古老的丧俗,在上世纪五十年代,惠州坊间仍然普遍保存,在通往江边的街巷里往往会碰到“买水”的队伍,后来外出远门、办喜事等都要掷币“买水”,祈求顺利平安。
有惠州老市民描述所见情形:“买水”队伍的前头有一老妇,手持着燃烧的竹缆作前导,又有人随其后一路撒着鸡钱(冥币)开道,接着便是买水的孝子贤孙作单列纵队低头前行。他们头戴白孝,腰缠麻绳,手提哭丧棒,赤脚。排头的一般是长子,双手捧着一个瓦砵,是用来汲装江水回家给死者入殓前洗脸用的。
惠州这种习俗由来有自。清朝吴震方《岭南杂记》就有记载:“惠州人死未殓,亲人至江浒,望水号哭,投钱于水,汲水而归,浴而殓。”
惠州市区水门西枝江(摄影:李海婵)
而且旧时还流传“买水哭词”。
打散头毛去买长江水,
买转清水洗亲娘。
天上乌云落黑水,
罗浮山上落盐霜。
今日亲娘去抛阴司路,
样得呆(我)姐还阳今日到阳台。
金纸铜钱去买长江水,
买转清水洗亲娘,
洗开眼面见阎王。
两边两排娘共婶,
睇女红莲可怜无?
样得亲娘还阳见转女红莲!
梅州地区的“买水”也跟上面讲到的大同小异。比如,兴宁那边是这样的:死者家属在未正式成服以前,孝子孝女、媳妇、孙子们,将上衣反穿,腰束麻皮,持壶或碗哀哭着去河溪中向“河神买水”,即在河边插上未点燃的香纸,再丢几枚钱币于河中,顺手舀水,不能重舀。回来后,至堂上为死者抹脸。
河源老城的习俗是,到了傍晚,孝子贤孙食饭时,请了和尚的,则由和尚陪同,没请和尚的,就由其他亲人陪同。到河边去谢水神,叫“买水”,并用一枚硬币放进河里,取回一壶水给死者洗脸。
笔者发现,其实不止客家地区有这种习俗。
比如潮汕。据一篇名为《买水报地头》的文章称,潮汕人死后,有“买水报地头”的习俗,这是古代百越族的遗俗。“老人寿终正寝,孝男或孝女便到河边买水(烧纸,投铜钱进河里)回来,给死者洗身。此俗已沿袭了很久。又称,这种习俗见于壮族、潮州和福建等地的畲族,中原的丧礼并没有这个礼节。——是不是源自百越族或畲族,这个问题后面会解释说明到。
广东高明扫墓
现在所谓的广府地区也有“买水”习俗。
据《广大民俗大典》:先人入殓前为死者买水沐浴净身,称为“买水”,各地风俗习惯不尽相同。在广府地区,一般由死者的长子执行,如无子嗣,即由家族中的侄儿执行,若无子侄,可“买孝子”,出钱请人“买水”。买水一般在早上进行,孝子戴三果冠,披麻跣足,手执丧杖,捧瓦盆,在亲属和法师的引领下哭赴水滨,投一文钱“买水”。
珠江
这种习俗,在中山石岐叫“担幡买水” 。
担幡由雇请的道馆中人(喃呒先生)主持,让死者的一个子孙(原则上是由其长子或长孙)肩扛幡旗,其他孝子贤孙依次跟随在遗体四周绕圈,每经其面前都讲些惜别或祷告的说话,然后再由“喃呒先生”带路,死者的长子或长子嫡孙在亲属的搀扶下手捧小瓦盆,后跟致孝的亲友,走到河涌或井边盛水归来。
广东医科大学生命文化研究院叶远飘对广东民间丧葬中的“买水”习俗有专门的研究。他说,这一习俗在广东四大民系(广府、客家、潮汕和雷州)都存在。
铜钱
在新会,“买水”时只限于用“硬币”,当地人说,河神收不到纸币。而且“买水”的时候,用的是真钱,不是假钱。但是在广州番禺与南沙交界的东涌镇,人们也会用人民币“买水”。
茂名也有“买水”歌:
打散头毛买江水,
买转江水洗亲娘。
洗开眼面见阎王
睇女红莲可怜无?
《顺德县志》记:“投钱於河买水归以濯尸,巫祭乃殓。”
《南海县志》说:“投金钱於江买水以浴。”
《番禺县续志》曰:“粤俗将殓,子孙亲属俟潮水生时结队而出,长子捧盆号泣至滨河所,投二钱水中,跪取盆水归为死者浣濯,谓之买水。”
殡葬
广东之外的一些地区也有“买水”习俗
另外,不止广东有这种习俗,浙江、江苏、江西、广西、福建、湖南等地也有。
清朝会稽(绍兴)范寅辑《越谚》载 : “亲死,将殓,子衣殓服,张伞擎桶,文钱汲水,沐浴入棺,名此。”
据《萧山丧事风俗》一文介绍,浙江萧山沙地这一仪式,一般是长子身披一条棉被,另一人为之撑伞,共至水边叩拜水神,往河塘中投一钱币,舀水一桶而回。水“买”回后,往死者胸部等处略作擦拭,意为“淴(hū,洗澡)浴”。据说若无此举,死者在阴曹地府将无水可饮,涉水过河会受河神阻拦。淴浴之后,便可入棺。
浙江金华,死者进棺材前须“买水”浴尸,买水时子女和亲人三个披麻戴孝,长子撑破雨伞,擎香、端碗或提水桶结队而行,等到溪边或井旁,拋进铜钱数枚,舀半勺或一碗水归来,此所谓向海龙王买圣水。
江西九江都昌也有这种习俗。在都昌是这样“买水”的:
“⼋仙”(丧葬工作人员)鸣锣开道,前来吊唁的亲朋好友及村⾥的男丁依次到七⼝塘给逝去的故⼈采⽔,有的地⽅是去七个不同姓的村庄的七⼝塘取⽔,然后⽤这些⽔帮逝者擦拭⾝⼦。沿路上专门有⼈鸣炮、放鞭炮,还有固定的⼈拿花圈,形成延绵数百⽶的“买⽔”队伍。
都昌“买水”
具体情节如下,孝长⼦(没⼉⼦就孙⼦或侄⼦来代行)垂泪,披逝者陪葬的新棉上⾐在前,两边⼋仙搀扶着。后⾯是次⼦(孙⼦、侄⼦)⽤托盘托着买⽔的瓶⼦,瓶中插着柏树枝。紧接着是另⼀位直系后⼈,双⼿捧着逝者瓷板遗像跟在后⾯。再有第四位直系后⼈,⽤托盘托着死者的⼀双新鞋。⾛在直系孝⼦孝孙后⾯的就是各种奏乐的乐队。
“八仙”烧纸、放鞭炮,还要投铜钱(现在是硬币)进水塘里,方才“买水”成功。
“八仙”在工作
江西龙虎山地区也有这种“买水”的习俗。一篇文章里有这样的描述:
“买水”是在死者入棺之前进行的。孝子贤孙身穿白衣,头戴白帽,胸前系白麻,手执纸扎的白杖,在两位喇叭师和一位打锣人的引导下,到河边“买水”(一般都在村头的下游)。“买水”不要讨价还价,全家孝子跪成一字形,由死者的儿子或亲人把事先准备好的三枚铜币或镍币丢进河里,再把带去的水壶装满一壶水给死者擦洗身体,洗最后一个澡。
而湖南益阳的“买水”又比较特别,由师公或长者鸣锣开道,领孝子到附近河流或井畔“买水”,即孝子跪地舀水,亡者多少岁,便舀多少杯。每舀一杯,敲一下锣。打水归,加贡香(柏木)煮沸,凉后沐浴,更衣装殓。
如果是湖南郴州桂东,人死入棺后,死者家属大清早会赶在没人去井里挑水前,在井里为死者扔下三枚硬币,帮死者在阳间买水喝。这一习俗至今仍在桂东地区流传。
中国人注重葬仪。
在广西,阳朔县一带,老人死后,长子披麻戴孝,手拿火炬到河边或井边“买水”。钟山县一带孝男去“买水”前,要先在死者床前哭三声,再到门外敲三 下锣,然后点燃火把,提水桶去取水。灵川县孝男到河边后,要先放几串鞭炮,再丢几文铜 钱进河,方能取水。全州县文桥、庙头一带“买水”回家后,不能放在灶上烧,必须另用砖 垒灶安锅烧水、煮饭。以示断炊停火,纪念死者。
福建许多地方自古以来就流行“乞水”习俗,“乞水”又名“请水”“买水”,即向水神乞水浴尸。乞水时,孝男在前,一手持钵,钵内放一块白布条,另一手持幡,孝女随后,哀哭前往河边或井边乞水。
乞水时须下跪,投入水中的铜币(今用硬币)一般是12枚,且用红丝线缠住。汲水时,口中念道:“水神水神(或土地公)向你买水。”请水到家时,其余孝眷伫立门前迎水入宅,将水倒入新瓷盆中,用白布沾水,父亡由儿子浴尸,母亡由女儿或媳妇为之梳洗。
清代手绘水陆画水神火神画像
有意思的是,除了“乞水”,闽南地区还有”乞灰”的旧俗。
由孝男手提竹筐,一个米斗倒盖在竹筐中,到距离自家三户以上的人家的门口,下跪乞求人家的柴草火灰(旧时闽南炊事都用柴草) 。被乞灰的人家将灶里的火灰放在孝男的斗上,丧家答谢以红烛一对。孝男乞得三家不同姓的人家的火灰后,啼哭回家,孝女孝妇在门口啼接。
“买水”买出了贫富悬殊、人情冷暖
在一些地方,比如鄱阳湖一带,除了“买水”,还有“卖水”的习俗。
鄱阳湖
虽然,“买水”“卖水”看似简单,但实际上对穷人家来说并不容易。
一篇叫《买水》的小说(作者陈永林)里讲了这样的故事。
鄱湖嘴村的德贵和七根同一天去世了。
德贵是村长的爹。
七根生前在镇上捡破烂,他只有一个儿子,种田的农民,日子过得紧巴巴的。
结果,“给德贵买水的队伍很长,有一百七八十人。且买了十二口池塘里的水,村里的池塘不够,只有去邻村的池塘里买水。一口池塘一盆水,两只水桶装得满满的。还游了街,成千上万的人看热闹,都一脸的羡慕。”
七根呢?可想而知。
给七根买水的才二十余人,而且只买了四口池塘里的水。
但是……
“去七根家买水的却有一百余人。七根的儿子亲自为村人盛水。”
鄱阳湖农村
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:
“满满一担水放在德贵门口。德贵的大儿子还叮嘱卖水的人,待会儿村人来买水,别盛满,要不,水卖完了,就没水给爹洗身子。但半个小时过去了,一个小时过去了,仅十几个人来买水。”
因为七根生前虽然穷,但心地好,乐善好施。而德贵太小气,村民们没得一点好处。
婚丧嫁娶,折射的是贫富悬殊、人情世故的社会现实。人死了,正是检验口碑的时机。
正所谓阴阳皆有贫富,冷暖人间自知。
少数民族也有“买水沐尸”的习俗
广东连南瑶族就有这习俗。
瑶族葬礼
据连南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官网介绍,在排瑶,家人杀一只鸡,请先生公(巫师)念经,做一回开路仪式。亲戚剪好1串白纸条,吊上1枚铜钱,由死者妻子或儿媳挂在水池边,意给死者买水。尸体由儿子和侄子(如是女性,则由女儿和侄女)用温水沐浴。
该官网称,在汉区也有“买水”。但做法跟排瑶的不太一样。在汉区,人死后,先在门外放几小包鞭炮,向四邻告知丧事,由死者长子或长孙,无子女的由死者亲侄用盛水器皿到河边或水井装水。装水时先丢数枚硬币在水中,随即顺流装水,俗称“买水”。将“买水”与温水混合,由死者子孙或亲属给死者净身及穿寿衣。
文山壮族丧葬
壮族的“买水”是这样的。
大新县下雷一带,孝子去买水时必须头戴竹制白布丧帽,身穿白布孝服,脚 穿草鞋,陪同的亲友也要头戴白布孝巾。将水提回家后,加柚树叶或柑桔树叶、桃树叶、黄 皮树叶烧至温热,俗称“解秽水”,由孝男、孝女用此水亲自给死者浴尸。隆林等地则用野姜叶煮水洗身。
仫佬族也有“买水”为死者沐尸的习俗。老人咽气后,由长子或长女头缠孝帕到河或塘、泉等水边,烧上一炷香,投入一枚硬币,取回半桶净水,俗称“买水”,用来为死者洗身。
侗族还有“洗尸词”:“暖水悠悠,洗身穿绸。暖水洋洋,洗身穿黄。……”雁鹅是他们祖先崇拜的图腾,幼雁黄色,故穿上黄衣才能魂归祖先故里,也就是楚越先民广为传说中的“雁鹅村”。
由上,大家很容易发现,所谓“买水沐尸”并非客家独有,中国的南方不少地区都有如此习俗,而且还不分民族,只是具体到步骤、流程有所不同而已。
“买水”来源于楚越吗?
那么,我们不妨进一步把这个习俗再理一下,其到底起源于哪里?是不是由现在某些人所说的少数民族如古越人传出,并影响到汉族呢?
笔者发现,网上有好多文章均认为,“买水沐尸”是少数民族的习俗,尤以“源自百越说”为甚。但笔者考证发现,该习俗应不是源自古越人。合理分析,古代百越人以迁徙著称,并以“船棺悬葬”为习,哪有闲情去“买水”?
船棺悬葬
也有人认为,这源自楚文化。但笔者遍览史籍,暂未发现古楚国殡葬文化中“买水”的习俗来源。
湖北数字文化网的一篇文章称,上古巫风盛行,各地皆然,而楚地尤盛。这倒是。但是,楚之先民“信巫鬼,重淫祀”,会想到去水边“买水”吗?
当然,也有人通过古楚国端午投粽子祭屈原的习俗引发联想,“买水”可能源于古楚国。
古楚绘画
但笔者综合多方史料认为,“买水”“沐尸”最初源自古中原。古楚等族群亦有传承。而越国则因受楚影响,从楚俗。
要判明该习俗的来源,首先必须分清楚这些问题:“买水”是一个习俗,“沐尸”又是一个习俗,两者虽然密不可分,但它们的关系应该是先有“沐尸”后有“买水”。
而“沐尸”确源自古中原华夏族。“买水”则是因为发明了臬币、铜钱之后,又有了水神之类的自然崇拜的加持才会产生的。因此,个人认为,“买水”也更可能源自经济比较发达的汉族地区。不过也不排除楚国这个源头——越国受楚国影响很大,由此开始“买水”。
宋都城汴梁
关于“买水”习俗。从宋代开始,中国社会商品经济渐显,都城汴梁就有传“甜水令”说挑卖甜水的。当时可没有自来水,汲井不易,用水不便,于是,小贩起早多汲些新水,沿街叫卖给市民。人们汲新水回家,用于漱口、洗脸。
源自百越族的海南黎族还有一种习俗。新年清晨挑水时,要在井边、河边放一枚铜钱或一块年糕,表示向水神或河神买水。
实际上,今天的湖南、江西、四川、海南等地的汉族、侗族、布依族、佤族等,都有岁末“封井”、初一“初汲水”的习惯。连日本也因中国传得此俗。
对,“买水”是向谁买呢?肯定是水神。汴梁小贩也要向水神买水才行,但小贩应该不会投钱“打水漂”。
在中国古代神话中,水神分五大类,水神、河流神、湖泊神、海神、(从印度神话传来的)那伽/龙王。
古中原统治者往往号称正统,威加海内。
周朝时期,丧俗礼仪的系统化和完整化己经逐步完成。据《礼记》记载:“众生必死,死必归土,此之谓鬼。骨肉毙于下,阴为野土,其气发扬于上,为昭明。”
西周社会等级
周朝的殡葬礼仪有“贵贱有仪,上下有等”的特点。
在周礼中,丧葬属于居于“五礼”中第二的“凶礼”。“五礼”为古代汉族礼仪总称,包括吉礼、凶礼、军礼、宾礼、嘉礼。以祭祀之事为吉礼,丧葬之事为凶礼,军旅之事为军礼,宾客之事为宾礼,冠婚之事为嘉礼。
由清末民国初民俗学家张亮采编著的《中国风俗史》(上海商务印书馆1912年出版,中国近现代第一部风俗史著作)称:“丧葬之礼节,皆整理于周。由贵贱亲疏,而有种种差别。其中情之厚,世界所未见也。周公立制,节目详备,哭泣擗踊皆有法。”
沐浴之俗,自周以后,历代沿袭。周朝当时的做法是:招魂之后是为死者沐浴,修剪头发、指甲,以示洁净反本。
“沐”是洗头,“浴”是洗身。《礼记·丧大记》记载:管人捧着水上阶,”尽阶不升堂,授御者;御者入浴。小臣四人抗衾,御者二人浴,浴水用盆,沃水用科,浴用絺巾,挋用浴衣,如它日。小臣爪足,浴余水弃于坎。”
还有“含饭”的规定。“含饭”也有贵贱之分。天子饭黍含玉,诸侯饭粱含璧,大夫饭稷含珠,大子之士饭粱含贝,诸侯之士饭稻含贝。
而烧纸钱和烧明器的习俗始于唐朝。如果有丧事,亲友可以赠送纸币、纸绢,这在宋朝已极为普遍。
《南史·刘怀珍附刘歊传》对死后“沐尸”也有提及:“先是有太中大夫琅琊王敬胤以天监八年卒,遗命:‘不得设复魂旌旐。一芦䕠(fèi,芦䕠即芦苇做的席子)藉下,一枚覆上。吾气绝便沐浴,篮舆载尸,还忠候大夫隧中。若不行此,则戮吾尸于九泉。’敬胤外甥慧诏因阮研以闻。诏曰:‘敬胤令其息崇素,气绝便沐浴,藉以二芦䕠,凿地周身,归葬忠候,此达生之格言,贤夫玉匣石椁远矣。
清朝殡葬图
到了元明清三代,中国的丧葬礼仪己经完备,但基本葬礼均沿袭周制。其中,《明会典》里就有“剪爪并沐浴”的记载。
现在的河南等地区一样有给死者沐浴的习俗:前身7次,后身8次,有的前后各擦3次,穿上寿衣后入殓。
至于,现在的中国北方为什么只见“沐尸”不见“买水”的习俗,但客家地区却仍然保留了这两个习俗,笔者以为,这是古中原战乱频仍所影响的。而客家先民为避战乱迁至南方,两个习俗仍然传承了下来。
而古楚、百越等传统范围至今仍传此习俗,也是因为南方相对稳定,受汉族影响的一些殡葬习俗还存在。
客家民系自然崇拜自成体系
据《经济社会史评论》2016年第3期刊发的题为《粤东梅州客家人民间信仰初探》(作者贺璋瑢)一文称,客家人有强烈的自我认同意识,自成一方区域社会。由中原迁来的客家人把自己的宗教信仰也带到了粤东,包括对天地的崇拜及祖先崇拜等。
在崇拜体系中,除了祖宗之外,当属伯公(公王、社公)最大。在梅州城乡,只要有人群居住的地方,几乎都设有公王庙(伯公庙)或公王坛(或称社坛),有些地方多至几个、数十个(包括河唇伯公、塘唇伯公、井头伯公、陂头伯公、桥伯公、路伯公、土地伯公、树伯公等等)公王庙或公王坛。——还记得“伯公坳”的地名吧?几乎每一个客家地区都有取名为“伯公坳”的地名。“伯公坳”一般都是山高林密、路弯坡陡、径路窄狭的地方,人们恐有山贼野兽,为了祈求平安,于是在山坳上立个土地神位,尊称土地神为土地伯公,故名“伯公坳”。
因为梅州境内水路纵横,水路纵横,航运业发达,地方水神崇拜相当普遍。梅溪公王、五显公王就是水神。水神还有天后(即妈祖)、仙人叔婆、龙王、水打伯公(船头伯公)等。
而“伯公崇拜”的根源,有学者认为,可追溯至上古时代传说中的伯益。伯益原是上古舜帝时代的人,舜帝曾经命他辅佐夏禹治水有功,当夏禹继承帝位以后,伯益便成为禹帝身边的功臣,而伯益又非常勤奋,带领百姓到各地开疆辟土,安居乐业,帮助农耕牧畜,使人民在新开辟的土地上创建生存生活的牢固基础,所以伯益就受到每一个地方的老百姓共同的崇敬。客家人认为,伯益会保佑他们,将伯益称为伯公或大伯公。
客家地区有接公王、敬社官的民俗
丰顺县隍镇溪北村的村民,当新船下水时,一定要拜水口伯公,祈求保佑行船安全无事。其祭拜过程大致是:首先到船头焚香拜“船头爷”(或称船头伯公),摆上鸡、鱼、猪头三牲祭品,然后再上岸拜水口伯公,仪式与船头相同,等焚香烧纸、放了鞭炮之后,然后开船。行船的人认为拜了水口伯公,放排就会顺利平安。
由此可知,粤东客家地区自然崇拜主要源自中原,自成一体,也受到周边民系(民族)的影响。
回到“买水沐尸”。据《客家文化与开封:客家风俗 根在中原》一文,客家人这一习俗源自古中原洛阳。
文中称:
当尊亲病入膏肓弥留之时,其远亲近邻都须前往探视,家人随侍在侧,已尽乌私。其易箦(病危将死)之时,移至厅堂,分男左女右,置于“老人间”,首内脚外,不挂蚊帐,即所谓的“寿终正寝”。死亡气绝后,敲打铜锣三响,表示已经寿终。随即在厅堂悬挂白色幛幕,俗称“孝帘”。孝子孝孙随即剃发、赤足,挂灯前往附近河边,投铜钱3枚,用瓦罐盛水而归以为死者尸体沐浴,称为“买水沐尸”。
福建省三明市地方史志办公室吕清玉在《客家文化与中原文化之比较》一文中指出,客家先民是中原汉人,其文化与中原文化有着血肉联系,存在着相当大的一致性。至今客家人仍基本保留古中原风俗,表现在过年过节,人生礼仪等方面。
节俭办丧事
另外,在这里也澄清一下,网上流传甚广的客家人“二次葬”的习俗源自百越等族的说法,其实不妥。有空笔者再述。
因为文较急,以上说的都只是根据史籍和地方情况进行合理分析,并不一定都准确全面,敬请指正。
不过,龙虎山地区对“买水”习俗的来源却不一样。据说有这样一段故事。
有一个叫陈福星的人吐血而死,阴魂来到阎王殿。阎王见他满身血污,误以为他杀人,下令把他推下油锅。陈福星大叫冤枉,并当场吐了二口鲜血予以证实。
阎王自知误断,但仍板着脸孔,喝令他返阳洗净身子。陈福星死了三天三晚,转回阳世,请亲人替他洗个澡。
其家人到河边打水洗尸,龙王不高兴,怕血污沾污了龙宫,向张天师告状,张天师示意陈福星家人给点钱,龙王才转怒为喜。所以,这不成文的替死人买水规矩一直传至如今。
想不到阴间也有交易,真是“有钱能使鬼推磨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