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尸、殓、殡、葬的字本义看丧事活动的基本流程有哪些?

人去世之后,在放入棺材之前叫“尸”,即停尸;把逝者放进棺材叫“殓”,即入殓;入殓以后称逝者为“殡”,即停殡;棺材和逝者合起来叫“柩”,即棺柩;将棺材从家里拉出来叫“引”,即发引;将棺材埋到土里去,叫“葬”,即归葬。下面具体训解这几个字,看看它们与丧事活动基本程序的关联。

“尸”不是简化字,本来就有,金文象人屈膝坐下之形,本义是坐下的状态。古代祭祀时,生者因不忍见至亲之不在,乃以活人「尸」代表死者接受祭礼。活人尸按礼是不能随便乱动的,所以人死之后以活人尸代替叫停尸。应当知道,“尸”的本义是指人的身体,人死后的身体叫“屍(shī)”体,“屍”与“尸”本来是两个不同的字,汉字简化以后,“屍”字简化成“尸”,好多人不知道本来“尸”的意思了。就像“後”简化成“后”,把“皇后“写成“皇後”;“裏”简化成“里”,把“故里”写成“故裏”;“臺”简化成“台”,把“兄台”写成“兄臺”;“榖”简化成“谷”,把“稻谷”写成“稻榖”;等等一样,都错了。这是简化字的败笔,是应该立即纠正的。

“殓”,本字是“敛”,“敛”在甲骨文里就有,是形声字,从攴(pū)从佥(qiān),佥亦声。“佥”意为“双面的”、“两边的”。“攴”指“敲击”、“手动”。“佥”与“攴”联合起来表示“从物体的两边同时收拢”。本义是收拢、聚拢的意思。《说文解字》:“敛,收也”。《释名–释丧制》:“衣尸入棺曰敛”。由于敛本身有丧事含义,之后专门造一个“殓”字分解“敛”的字义,因此,殓的意思就是将逝者收拾妥当,放入棺材,即入殓。

“殡”,《说文解字》说:“死在棺,将迁葬柩,宾遇之”。《释名》解释:“於西壁下涂之曰殡。”《礼记–檀弓》:“孔子曰:夏后氏殡於东阶之上,则犹在阼也。殷人殡於两楹之闲,则与宾主夹之也。周人殡於西阶之上,则犹宾之也。”阼是主台阶,楹是屋前的柱子。殡的本义是停柩待葬,即入殓之后,将棺柩停放在特定地方,供起来。

“葬”,一开始的本义是人死用草覆盖埋葬,后指用棺木埋入土中。《易-系辞》曰:“古之葬者,厚衣之以薪,葬之中野”,就是用草将死人盖起来。《礼记–檀弓》:“国子高曰:葬者,藏也。”《说文解字》:“埋也,藏也,从死在茻中”。葬的意思很明显,就是给逝者安排一个最后的归宿。

从上述关于死丧的几个关键字可以看出,所谓丧事,即从逝者咽气到下葬这一过程中,人们就尸、柩、殡、葬所从事的相关活动。停尸、入殓、出殡、下葬,即是这个过程的基本环节。停尸准备,入殓祭拜,出殡送丧,下葬安息,即是丧事活动的基本内容,也正是丧事活动的基本步骤和基本程序。

停尸是指从逝者咽气到入殓入棺这一时段,停尸期间是主家丧事活动的准备阶段;入殓是指从逝者入殓入棺到出殡这一时段,即停殓或停柩阶段,入殓期间,主家开吊,吊丧祭丧等规模性丧事活动实施;出殡是指从逝者动柩出丧到墓地这一时段,也是规模性丧事活动的重要时期;下葬是指从逝者棺柩入墓到圆坟这一时段,下葬期间是丧事活动的收尾阶段,逝者已安,客散人走,丧事操办阶段结束。之后是居丧守孝。

发表评论